2011年4月26日 星期二

執行的困難與挑戰

 在此期間筆者從原本的空間設計領域轉向了社會學領域的學習。這樣的轉變,讓筆者有機會從另一個視角觀察永續校園計畫的執行,當然在這一來一往的衝擊之間,也讓筆者有了新一層的體認。以水資源為例,台灣雨季的不平均性是水資源一個相當棘手的問題,不論是文獻回顧或是老師專家們均耳提面命的告誡學生,不容忽視有關這先天條件的影響力。回到計劃執行本身,台灣自來水費徵收的低廉,不僅無法反應台灣水資源處理的成本而有效的遏止自來水的浪費,更遑論強化有關水資源回收的推廣。在這先天條件不良的基礎上與計劃人員低落的配合,都增加了計劃的變數。在過程中,普遍接收的資訊就是投入這麼多經費在水資源回收值得嗎?這樣是永續嗎?筆者雖無法具體的回應這等問題,而永續校園的目的不就是希望建立起教育的機制,進而落實在有希望的下一代身上。
    過程中有幸與幾位熱心參與的學弟妹們,協力完成了期中計劃的各項執行。在討論之餘,都存有一個當初提案的遺憾,就是筆者單方面的提出水生池的問題,卻未能考量到校方空間改善的流程而擅自撰寫對策計劃。為此,在接續的與校方行政人員接觸中,明顯地,藉以空間改善流程上的推託與水質相關資源調查的不耐,形成了筆者規劃溝通上的落差。過程中,都讓筆者幾次有萌生放棄的念頭。然而,回到校方經濟效益的考量而言,水資源規劃與投入的經費均不如省電節能設施來的有效益已是不爭的事實。面對這樣的異論,最大的卻是筆者在過程中面臨的人謀挑戰。然而,多虧了荊樹人老師與陳逸杰老師的鼓勵與指導,讓筆者能在期限內完成了各階段計劃的執行。
    而正因為社會所知識的訓練,對於荊老師「這樹叢何以都是平整」之說,有了很深的感觸。為此,從原本的工程為主的設計,轉而進行了水循環系統的互動設計。「水」可以視為是高夫曼(Erving Goffman)劇場理論的舞台,有著前台與後台,並對於不同角色有著不同地互動關係。前台,可以將水生池循環視為環境的美化、基地氣候的調節,以及人們享樂放鬆的地方。後台,可以是水資源管理、各項永續工法,以及植物的管理等。當然,在與四季交替的互動中,與環境有著不同地互動,更重要地是,水資源循環在雨季與旱季之間的互動。整體而言,筆者透過不同階段的學習認為,無論有多理想的規劃,首要重視的是整體規劃的主要基礎資料的建構。再則,即是水資源設施的環境與人的互動規劃。透過了前、後台的概念,我們將可以在這架構下,發展出更多互動的形式與設計。最終,落實在校園之中,進而達到永續概念的傳承。

沒有留言: